更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聚焦

女权?反父权?别被带节奏,Barbie电影要讲的其实更深刻

发布时间:2023-07-27 16:44:05 来源:哔哩哔哩

这不是一部女权电影。

【高能预警】 6000字长文来袭

最近上映的电影比较多,其中有一部粉色的电影话题度蛮高的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我在网上早就看过一些影评,大概涉猎了一下标题,发现了“女权”、“父权”等字眼;

又看到有些情侣会因为这个吵架,或是出现了女性打高分、男性打低分,激化男女矛盾等等的情况;

所以就觉得应该就是司空见惯的吹捧女性力量这种“政治正确”,应该是部粉红少女心的爆米花片。

但直到昨天我下场看了以后,发现这部电影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惊喜,并且我感悟到的是更深的东西。

以下纯属个人看法,过不过度解读我不知道,但我看完以后确实是这样的看法。如果你有兴趣,就接着往下看吧。

无关女权

首先结论是:大家不要被媒体带节奏,要带着脑子去自己思考——

这不是一部女权电影。

在我看到的,这部电影的主旨,并不仅仅是“父权”、“女权”那么简单肤浅。

最妙的是,这部电影借用了barbie的故事,来映射了现实的一些真实情况。

而这个核心意义,在更深的层次上讲述的,实际上是人人平等,不分男女。

男女从来不应该是对立的。大家只是被“定义”牵着鼻子走,做着角色所“设定”的事情罢了。

不管男人女人,都是“制度”也就是“设定”的受害者。

而“打破设定”、“找回自己”才是主旋律。

这里我停一停,以下内容包含少量剧透,介意的慎入。

好我就开始讲啦。

Barbieland的

“女权”

首先大家如果不是抱着“我只看我想看到的”这样的心理去看这部电影的话,就会发现在电影的开头,某些人要的“女权”已经在barbieland“完美”体现了。

这里的女权我打个引号。

你们看,所有的Barbie本来就是女的,barbieland地如其名,是专属于barbie的国度。

在这里,所有barbieland的房子都是barbie的;在这里barbie可以是总统,是律师,是医生,是诺贝尔奖的获奖者。

Barbie就是完美女性的一种代名词,Barbie就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使者。

我们再来看看ken。

ken只是barbieland故事里搭配的男人,大家在称呼他们的时候都是“barbie and ken”,ken放后面。

因为ken只能依附barbie来获得存在感,没有barbie就没有ken。Ken只能是跟“barbie”配对的。

这一点在开头也有很明显的点,开头介绍barbieland的时候讲到ken,介绍到ken的时候讲的是:

ken只要能让Barbie注意到就很开心了。所以我们看到了高司令很滑稽地为了博barbie注意表演冲浪的时候撞到假布景板上的一幕。

除此以外,ken住哪里,barbie从来不关心;房子里天天是girls night,ken到晚上就得走人。

Barbie们不关心ken,因为她们掌握着这个国度里的所有资源和权力。

See,在barbieland,什么都是女人当自强。女人是老大,女人可以做任何的职业,女人不必取悦男人。

女人不管高矮胖瘦在这里都是完美的,毫无为身材为外貌不自信一说。

大家有没有嗅出这个味道?

这是一种很夸张的表达手法,这不是女权,这是女权癌。

你们想想,导演为什么要把“女人当权”的这一点表现得如此极致,你们有没有想过?难道导演是个女权癌吗?

不是。就算之前这位导演拍了很多女性电影,她也不是旨在把女性拼命推到某个极端的地位上。

“男女对立”

只是被设定奴役的行为

所以之前我说女权的时候,我说打了个引号。因为现在其实社会上是隐隐有这个趋势的,为反而反,为立而立,任何过了头,就会有反效果。

一切都是个循环。权过了头,就变成了女权癌;直男过了头,就变成了直男癌。

我们要知道,激化男女对立、男女矛盾是票房神药,因为人的情绪是很容易被煽动的——

我们看看《消失的她》就知道了。

但票房良药不是社会解药。我们作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,我们需要思考更深的含义,而不是被别人的舆论和鼓吹带着走。

所以从这一点,我就感觉到这不是单纯讲女权的故事,这让我开始感觉到惊喜并对接下来的剧情更加期待。

在更深一个层次上,我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的more than父权和女权。我们接着讲。

“设定感”

接下来我要讲的point,就是“设定感”。

什么是设定感?我给大家解释一下。比如说电影开头表现barbie美好的一天是怎么开始的。

首先,barbieland里的生活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变的。所有的barbie和ken都是这样。

barbie们在粉嫩的床上,微笑着的在一首欢快的歌曲中醒来,伸个懒腰;

跟左边房子的barbie打招呼,跟右边房子的barbie打招呼,跟天上开飞机的barbie打招呼,跟地上修剪草坪的barbie打招呼,跟海里的美人鱼barbie打招呼,每天都要讲十几次“hi barbie”

睡醒以后还要洗个没有水的澡,然后换上barbie经典的各式各样的衣服,吃个不存在的早餐喝个不存在的牛奶,接着就开始开车兜风,跟ken们social一下。

所有的Ken也是为了等barbie来到看他们一眼,紧张热烈地准备着。

秀胸肌也好,站街也好,雄竞都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。

他们好像就只有这个purpose,这就是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。

这就是对整个barbieland的设定。对barbie的设定。对ken的设定。

设定有了裂缝

当AI有了意识

然后这个日子直到女主barbie想到了死亡,脚后跟着地了以后就画上句号了。她的生活开始出现变化。

虽然女主是因为现实世界的小伙伴才有的意识,但这也是剧中开展后续剧情的必经设定。

首先就是从早上开始,她不再是微笑着睡醒,而是睡眼惺忪,还觉得有点累;

然后是跟别的barbie打招呼,她开始觉得这个动作很weird;

接着她发现自己有了早上睡醒的口气;洗澡的时候也发现居然感觉到了真的有水并且有了温度;

吃早餐的时候这个早餐不再是玩具道具,而是变成了真的,牛奶也变成了真的。

看到这里,我看到了《西部世界》的既视感——

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按照设定好的程序working的ai,突然有了意识。

意识是什么?就好比是你是一只青蛙,你天天泡在温水里。

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“哦,我泡在温水里,而温水还在不断变热”一样的意思。

女主barbie突然有了意识以后,本来一个所谓“设定正常”的barbie应该是微笑着醒来,而她拥有了真实的反应,不再微笑醒来;

每天起床都要讲十几次“hi barbie”,她开始对这个举动觉得疑惑。

她突然意识到自己“正在经历什么”,而开始对做这些事情的动机产生了疑惑。

她的脚后跟着地以后,她发现自己跟别的barbie都不一样,她彻底慌了。

集体刻板印象

与价值观

然后大家都觉得这个是病,得治。

为什么?因为大家都是掂着脚尖的,就你一个人是平足,那肯定是你出问题了。

于是她就去找怪人barbie解决问题。在barbieland,怪人barbie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,她的穿着很奇怪,妆容很奇怪,思想很奇怪,行为很奇怪所以大家都不怎么接纳她。

这里隐喻着什么,我们后面会讲到。

怪人barbie鼓励她去现实世界解决问题,给了她两双鞋做选择。

一双是高跟鞋,一双是平底鞋。而barbie几次都选择了高跟鞋。

这里的隐喻也不用卖关子了,实际上就是“舒适圈”、和“突破舒适圈”的选择。

最终barbie还是勇敢面对,选择了去往现实世界的探索之路。

那么Ken跟着barbie去现实世界是为什么呢?电影里也看到了,他单纯是为了能够呆在barbie身边,比其他的ken牛逼就行了。

所以你们看,其实这也是一种设定。

现实探索之旅

接下来我们来讲现实世界的故事。

在现实世界里,barbie感受到了跟barbieland不一样的世界:

重要角色全都换成了男的,barbie不再是人见人爱的,而且还可以随意被调戏,这就是一种“设定”的打破。

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开始女癌犯了,开始拉到相关话题。但我的注意力不在这里,在这里我重点要讲的是:

不仅是barbieland有着一套对barbie和ken的“设定”,现实世界也有一套对男人和女人的“设定”。

一个同样却

相反的世界

中间有一个小片段,barbie在找小伙伴的时候,她看到长椅上坐着一位优雅的头发花白的老太太。

她由衷的称赞了一句,“you are so beautiful”。老太太的回答是,i know。

这里象征的是,barbie开始有了意识,一个人居然可以仅仅因为她是她自己而自信美丽——

与名字、年龄、设定无关。

Barbie已经在慢慢地打破各种设定。

然后Barbie被抓回美泰公司的那段剧情,其实有几个场景的细节很快,一闪而过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。

首先,接电话的实习生去高层报告有barbie出逃的事情,通过很搞笑滑稽的传话方式,把信息告诉那个白头发的老大。

这里就体现了那个白头发的老大具有“至高权力”的设定。

然后,barbieland一个女儿当自强的国度,高层全是男性;

而女主barbie来到这里的时候,第一句话就是:

“我想见你们的老大,“那个女人”。”

这就是女主barbie所认为的,“女人就应该拥有权力”的设定。

而那个白头发老大回答她的,说“我就是老大,这里拥有权力的都是男人”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,两个人都有一个认知上的分歧。

大家发现了么?

这个分歧跟男女本身没有关系,跟大家彼此对“男人”、“女人”的定义才有关系。

这里有个小细节非常妙:所有男性高层在向barbie介绍自己的时候,轮到那个上来报告的实习生,他说的是:

“我没有权力,那我是不是算女人?”

看到这里大家都笑了。但是如果你们有仔细思考,就会发现,在这里“男人”、“女人”已经成为了一个“设定”的代名词,而所有人在这个代名词底下,都没有个人意志。

对于“男人”来说,他们认为的是,我是男人,所以我拥有权力;我是男人,所以我决定一切。

而不是因为我是我自己,所以我拥有我自己的人生。

相对来说,“女人”也是一样的。对女主barbie而言,只有女人才能当president,只有女人能当律师医生物理学家,女人才应该拥有权力,女人让世界更美好。

而不是因为,因为我是我自己,所以我可以成为任何人。

接着,barbie看着不对劲出逃的那一段,也很精彩。

Barbie开始冲破设定,首先就是“说谎”然后“出逃”;

然后这里有个小细节,一群男人在后面追逐的时候,所有人都不敢按电梯,白头发老大最后一个急匆匆进电梯说了一句:

“这个按钮只有我能按”。

See,这是不是一种“设定”?

在这群男人之中,是不是也存在着“女人”?

在办公室里追赶的那一幕也很有意思,所有男人在追赶barbie的时候是按照一个对称的方阵来追赶的。

你们仔细看,大家各跑各的,跑得很整齐,像在演舞台剧一样,其实压根没有在认真追barbie。

这里用一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来拍摄这一段,也是一种表现现实世界笨拙、死板“设定”的方式。

最后更搞笑的是,女主barbie跑到一楼大堂以后,barbie选择了跨过门禁闸机,而一堆男人在后面找门禁卡刷卡出闸机。

这些桥段看似很滑稽很好笑,但在这里我看到的还是现实世界的“设定”。

对照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默认的所谓规矩,面对老板、面对上级、面对很多束缚的时候,我们默许而选择遵守的那些所谓规矩,等等等等。

Ken的“父权”之路

好,接下来我们来看看ken。因为这部电影一半的故事都在讲ken如何在接受了现实世界“父权制”的“洗礼”以后,改变barbieland。

Ken来到现实世界,终于感受到了自己被尊重的感觉。他被路人问时间,他在这里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,感觉自己“被看到了”

他看到了现实世界的男性运筹帷幄,看到他们的力量感、权力感、掌控感,给了他很大的冲击。

然后他就抛下了barbie,自己回到barbieland进行改革,把barbieland改革成了kendom,然后把barbie们洗脑成男人的奴隶。

看到这里又有人该不舒服了:父权这颗毒瘤,真是不安生,都毒害到barbieland了。

但是这段剧情却引发了我一个思考:

Ken在追逐的是什么?真的是权力吗?

真的是因为父权制利于“男人”的掌控,所以他才想把这种思想带入barbieland吗?

如果你真这么觉得,那么你又掉进了“父权”“女权”的陷阱了。

Who is 'Ken'?

从一开始Ken们站街,为了争夺barbie争风吃醋,就是ken的设定。所以ken一直以来,是没有自我概念的。

一开始他们设定,就是“ken”就只为barbie而存在。

Ken是barbieland的“男人”。

而barbieland的男人没有地位,只为取悦barbie而存在。

此外他们不需要做任何别的事情。

然后后来接触了现实世界,接触了“父权制”以后,ken又发现:

原来“男人”可以有这样的设定!

于是他似乎找到了另一个存在感,而我认为他也许把这个“父权制”当成了他的一种自我探索的救生圈,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。

他认知的“男人”、“ken”,都是设定灌输给他的。

这里特别是有一段ken了解了“父权制”以后,在现实世界里找工作的片段就验证了这一点。

Ken去找各种人事应聘工作的时候,他什么技能、什么学位都没有。

Ken傻乎乎地问了一句:

“不是我是男人就可以了么?” 

可想而知,他对男人的概念、对父权制的概念、对权力的概念、对爱情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。

乃至于他回去即使改革了barbieland,“男人”的地位确实提升,但ken还是围着barbie转。

女主barbie回到barbieland决定要把barbieland夺回来的时候,假意委身,ken表面冷酷心里其实还是开心到发狂。 

Ken的觉醒

后来有一幕,barbie们齐心协力把barbieland夺回的时候,ken跑到楼上哭了。Barbie安慰他说男人哭泣不羞耻。

Ken也袒露心声,说权力实际上没有给了他想要的。

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他不知道ken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,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。 

Barbie说,“ken是你”。包括所有的ken们为了barbie争风吃醋打架后一起跳舞和好那一段,看起来好笑。

但如果你有仔细听歌词,你就会发现,这是ken们的自我救赎。他们对ken这个设定的代名词进行了思考:

'I'm just Ken.'

最后ken想通了这一点,穿上了一件印有“I’m Kenough”的hoodie,也就是“我做够’ken’了”的意思(不是什么“肯傲傲”),也有“我是Ken就已足够”的意思,也表示了ken已经打破了设定,走出来了。

(BTW,我觉得电影的翻译不太好。)

Barbieland的觉醒

还要讲的一点是,电影最后现实世界美泰公司的男人们一路追barbie追到barbieland,说要把一切恢复原样。但是barbie们都拒绝了。

因为除了不想再被设定掌控以外,barbie们也意识到,那样绝对的女人当家的体系是存在问题的。

Barbie们一直以来都忽略了ken,确实是个事实。

因为Ken不重要,本来就是barbieland的设定。那么她们拒绝了恢复原样,是一种思想设定的打破,意识的觉醒。

这时候其中有一个ken问barbie总统,能不能让他参加barbieland的议会体系?Barbie总统最后也同意了。

最后那个不受待见的怪人barbie也谋到了官职,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个人自由表达的被接纳。

这也代表barbieland的原始设定也将被打破。

当然还有一些片段,比如女主barbie的伙伴陪barbie到barbieland进行改革,说了几段关于女人的激励话语。

在我这里看来其实就是一个个“设定”的打破——

女人可以不困在这个设定的代名词下做设定的事情,这是一种找回自我的阐述,倒是跟男女没有太大关系。

互相理解

找回自我

所以,这部电影的主旨远比单纯的“女权”“父权”要深刻得多。导演只是借用barbie这个故事的设定体系,映射了现实世界同样存在的问题。

虽然电影的名字叫barbie,但我们不要忘记,故事里还有个ken。

不管是“父权”还是“女权”,都只是一种思想上的设定。而不管男人还是女人,其实大家都是这种设定底下的受害者。

他们都被这个设定里的定义框住了,而忽略了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:

比如男人在疯狂追求权力和地位、女人在做着一些按部就班的事情的时候,往往都忽略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——

不断追求着“设定”需要他们追求的东西、遵守着“设定”需要他们遵守的规则、以及不断以“设定”所要求的模样来修改自己。

想想看,我们现实生活中,一个人的人生轨迹:

出生,上学,考好的大学,找安稳的工作,年龄到了结婚,结婚完了生孩子,养孩子,等退休,再等孩子养自己……最后入土。

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设定么?

电影里很多所谓“父权”“女权”的表现细节,比如“让我来教教你”、“你好厉害呀”、“你是我的英雄”等等刻板印象,其实并不是要激化男女矛盾。

而是要告诉大家,不管是“父权”还是“女权”,超越这些代名词来看,本质上都只是滑稽的套路而已。

只是大家都认为,男人就该是“这样”,女人就该是“那样”。

男人如果哭就很羞耻,女人就该是小鸟依人。

而barbie和ken的最终觉醒,早已超越了性别的界限。

Barbie和Ken不再对立,男人和女人也不再对立,他们只有共同一个目标——

突出“自我的个体性”。

不管你是什么代号,你叫什么名字,来自哪里,是什么角色,都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,感受自己需要的,打破设定,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。

“你们的人生由你们自己来谱写”。

——Barbie改名成了Barbarah,Ken称呼自己Kenough。

“你们的结局由你们自己来选择。”

——Barbie决定不谈恋爱,成为真正的人;Ken选择不再为Barbie而存在。

这才是barbie电影最后想要带给大家的终极意义。

ALL IS ONE.

上一篇:Deloitte:调查显示沉浸式运动促进粉丝参与
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