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边摊回归,“松绑”还需“导航” 新视野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原标题:路边摊回归,“松绑”还需“导航”
新修订的《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》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当数“规定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方便群众、布局合理、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”。从“一刀切”的全面禁止,到探讨如何规范管理,以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作出的这种改变值得关注。
重启路边摊的不只深圳,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地此前也推出过类似政策。今年5月1日起,新修订的《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》正式施行,强调市容管理规范与服务并重,对公众关切的“摆摊设点”“倚门出摊”等问题作出新规定。随着各大城市纷纷“放下身段”,渐渐消失在城市街角的路边摊有望重回人们视线,助燃城市“烟火气”。
重启路边摊值得期待。作为一种流动的经济形态,路边摊创业门槛低、经营成本低、自由度较高,既可作为赖以维生的主业,也可作为提高收入的副业,能够有效解决部分人的灵活就业问题。对市民来说,路边摊既能满足就近消费需求,也可丰富消费场景,在一定程度上对拉动内需、盘活经济作出贡献。尤其在当下,路边摊的回归,有助于在“烟火气”中升腾起信心、向往和力量。
重启路边摊,更要更新城市治理思维。很长时间以来,城市管理往往对路边摊采取刚性干预手段,而政策一旦“松绑”,就有可能出现管理过于宽松甚至存在缺位情形。“烟火气”也要“不呛人”,路边摊一旦管理不善,就容易产生扰乱交通、噪声扰民、污染环境等问题,甚至埋下食品安全隐患。如何克服“一管就死、一放就乱”的两难处境,在“烟火气”与“秩序感”之间找到平衡点,考验城市治理的“绣花”水平。
路边摊回归,“松绑”还需“导航”。需要看到,随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,人们对路边摊的诉求和期待也和以往大有不同。重启路边摊,并不意味着“摆摊”的低层次回归,而是对新经济形态融入城市肌理的探索和尝试。当前,从“夜光集市”“非遗集市”到“后备厢集市”“网红市集”,路边摊的类型和业态日益多元、迭代升级,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,成为既潮又酷的创新创业体验。辅以宽容审慎的管理、科学合理的规划,路边摊也可以告别“脏乱差”,拥抱“小而新”,成为富有城市特色的创意空间和别样风景,成为创业者拥抱更多可能性的孵化之所。
城市的魅力在于参差多态。高楼大厦、一尘不染是城市,灶火缭绕、人声鼎沸也是城市。所谓“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”,正是城与市具有丰富功能与独特魅力的生动写照。如若少了“市”,“城”未免缺少了生活的本真,也失去了城市的本意。期待再次归来的路边摊绽放新的活力和光芒,期待看到更多地方的主动破题、积极作为。(陈立民)